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陈梦谣)日前,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进行了部署,把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工厂”。文件的印发对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产教融合更是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少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便在多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建设了企业冠名商学院、企业课堂、商贸职教集团等。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校长王成荣表示,企业拥有技术工艺以及一线的实践资源,学校拥有教学条件、专业积累和师资力量,校企双方相互借力,可以打破各自封闭的系统,加大融合度,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职业教育需要跨界引入市场化的思路
在王成荣看来,职业教育实际上拥有着跨界的性质,本质上是教育,但同时还要适当引入市场化的思路。“一些市场化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对于激活职业教育是大有益处的。”
职业院校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就要增强产业和技术跟随度,契合市场需要。只有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才能把企业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等,及时吸收到学校的教材和讲课内容中来。
王成荣强调,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受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影响很大。进而对商科教学带来巨大冲击,“过去,教材都是由知识点串起来成为知识体系,一本教材出版以后就可以稳定好多年,现在不行了,学校要做一些活页式的、工作手册式的教材,一个案例、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微教材。”传统教材只能提供基础性、原理性的内容,只有通过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才能使得同学们掌握业务(工艺)流程、技术操作要点。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调动了企业投入教育、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产教精准对接,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这对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意义很大。王成荣指出,在过去,由于校企双方公益性和市场化的不同属性及其站位,在对接过程中有很多不能突破的杠杆和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他认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后,这一局面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双方最终会在市场化和公益性结合方面有所突破,同时他也希望以后能够给公益性学校一些市场化政策。
虽然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总体来讲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匮乏,到2020年,全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服务业缺口也很大。王成荣建议,要通过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强化产教融合来扩大资源,这样可以更好地应对产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他认为,在这个方面,《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可以撬动很多东西。从学校来讲,可以保持专业的先进性,激活办学积极性;从企业来讲,可以把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资源拿出来投入教育;从整个社会来讲,能够集约资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亦学亦工学工交替培养财贸素养
亦学亦工,学工交替。在职业学院,实践的课堂必不可少,同时这也是校企合作带给学生最实实在在的收获。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3+2”“4+1”的形式来平衡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也就是说,学生一周的学习时间同时包括在学校学习专业课和到企业现场实习两部分。王成荣介绍,室内装饰专业学生早在大一开始就下企业实践了,金融专业也是到附近的几大银行直接跟岗学习,物流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
“会计工厂”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针对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花费心思的设计。众所周知,会计专业对接企业实习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学校就借助新道教育的力量构建了一个“会计工厂”,把企业搬进校园,请企业的会计师指导学生做“真实业务”,与在岗效果一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并不会给对接企业造成直接影响。
作为一所行业性很强的院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格外注重学生财贸素养的培养,学校通过素养教育课、职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程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王成荣希望学生们都能拥有一技之长,毕业后从事受人尊重的职业。“经过三年培养,感觉很多孩子都自信了,能力提升了,能够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了。”由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与首都服务业的契合度高,企业对高校的人才需求比较旺盛。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因此入选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学校的财贸素养教育自2003年开始做起,建立了以“感恩、爱心、诚信、责任、创新”为主题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把财贸素养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还入选了北京市职业院校“一校一品”德育品牌。“我们培养的是商科学生,毕业后多数是和人打交道,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更高的人文情怀。正是出于这种对专业特性的考虑,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职业品德、职业操守。”
“人人是胜者” 教育不光给人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
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们都拥有三个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财贸素养证书。“学生参加的各种文体活动、公益事业和各种社会实践,都是有考核点的。”他们探索在校内推广财贸素养证书,对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进行了多方位培养、多角度考核。甚至王成荣还提出了“青春成长护照”,记载学生们自入学以来的成长足迹。
王成荣鼓励高职在校学生到一些与学校有固定联系的、可信度高的企业中实习,他说:“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他们有的从大一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在这些企业中打工实习,这不仅是为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接触企业、接触社会。”
王成荣提出“人人是胜者”的育人理念,推行“扬长教育”模式。他坦言,由于高考失利,职业院校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而学校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教育不光给人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改造人。”学校的平台课程选择性很大,王成荣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通过几年学习都能充满自信,把优长发挥出来,“扬长教育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他说。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之一,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离不开“扬长教育”。早在2005年,学校就开始开设中小企业创办课程,从早期的一门课到后来的几门课,从部分学生到校园全覆盖,创新创业精神在学生们身上慢慢滋长。如今,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设立了自己的孵化中心,建立了阶梯式创新创业体系,孵化辅导的导师也是来自校企合作,据统计,近几年学校创业成功的学生所获得的天使基金已超过两亿。
“在我心目中,职业教育是贯穿全职业生涯的教育”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一直重视社会培训工作,致力于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及时的知识更新和岗位轮换等培训服务。王成荣说:“在我心目中,职业教育是贯穿全职业生涯的教育,赋予我们的是全职业生涯教育使命。我们既要重视职业教育中的职前全日制教育,我们称为职教‘红海’,也要重视职业教育中的职后教育培训,我们称为职教‘蓝海’。大家都做‘红海’,竞争很激烈,我们就拿出一部分精力开发‘蓝海’。”
接地气的应用型科研往往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围绕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做北京的商业智库,参与了很多行业标准制定、政策论证研讨、市区规划、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定位等,学校设置的商业研究所也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在高职院校最早有了省部级研究基地,专做应用性研究,服务行业企业。
在“双一流”已成国内普通高校标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将迎来自己的“双高计划”。2019年4月初,教育部、财政部发布《游艇会yth0044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一所与服务业高度契合的职业院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2019年初成功入选了首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王成荣表示,学校以财贸特色立校,未来有信心冲击“双高计划”。
游艇会yth0044特色立校,王成荣说:“目前很多学校看产业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所以专业反复更新,没有更多的积淀。我认为学校办学要适当‘保守’,既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同时也要坚守,有一定定力。因为办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好专业必须要坚守,随着产业发展提升技术,增加内涵,逐渐成长,逐渐积累,这样学校才能保持特色。最近,我们就在与通州城市副中心做深度城教融合,以我们的特色专业为基础,对它进行技术赋能和文化赋能,提升专业水平,全面对接产业需求。当然,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人才需求,我们也积极与产业结合,集中资源开发一些新专业。学校万万不能像做市场营销一样,什么好卖就卖什么,而是要把专业优势跟产业对接好,把特色充分发挥出来。”